“校园即展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2009届公共艺术专业学生毕业作品展

2014-5-15

 

图片2

指导老师:丁 乙 施 勇 刘 毅 权弘毅 汪苡恝

学生:王 娜 陈 立 朱海礁 吴韵珑 朱培琳 朱旻珺

朱鑫娜 赵 媛 陈佳杰 李文涛 罗振溪 杨云帆 沈 颖

李婉倩 王 浩 沈颖东 徐 娟 周 昂 赵丰超 王清风

李 杰 徐 榕 卞逸飞 于自立 孙潇潇

公共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是:灵感来源于现场,作品作用于现场。即创作的作品和具体环境具 有紧密的相关性,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个体臆想,它和现实、社会、人群有着深层的

互动性关系。2009级公共艺术专业毕业创作的基本前提正是针对校园中各种不同的场所所进行的一系列研 究与创作,校园既是学生们研究的对象也是其呈现创作的展示现场。公

共艺术毕业创作基于每一个 学生独立面对一个公共项目的工作历程,其中包含: 创作前提调研、现场环境因素研究、具针对性的作品概念提案、作品点位可行性推理、作品比 例

实验、色彩适应性调研、方案细化与材料研究以及作品制作、安装、安全因素等系统性问题。学 生们以充分的创作热情,结合科学分析态度与艺术想象力展现出综合性处理各类实

际项目创作的能 力。展览涉及的公共性方向包括:雕塑、壁画、装置、环境艺术、空间艺术、灯光艺术、公共设 施等多种复合领域。作品散布于校园现场空间,呈现出深入浅出、

丰富多彩、合情合理的创作语汇, 表现出了25位学生各异的创作智慧。 本次展示是公共艺术专业在调整教学定位与项目实践方法层面的诸多尝试后的一次总结和汇 报,我们意在

探索以当代视野观察艺术与社会机能之间有机的关联,作品创作与群体性人群参与度 之间有机的互动关系。这些因素造就了公共艺术的特性,也提供着这一专业走向未来发展的

基础。同时我们非常期待老师们、同学们的建议或反馈。在此由衷地感谢施勇、刘毅、权弘毅、汪苡恝导 师的带教,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教学贡献。           ——丁 乙

图片4

01

图片5

—《一米阳光》—

作者:陈佳杰

指导老师:施 勇 汪苡恝

点位:实训楼内部

材料:3M反光膜

实训楼内部空间很大,有些过道常年得不到阳光的照射,但人流量却很大。这样暗淡冷清的过道多多少少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心理,

但它们却又是我们每天不得不经过的地方。因此通过利用3M反光膜,制造出阳光透过窗户打 下来的影子来改变这样的过道。

02

图片6

—《门》—

作者:朱海礁

指导老师:施勇 汪苡恝

点位:实训楼三楼公共休息平台

材料:高密度板、触摸屏

这件装置作品运用触摸ipad,如同我们擦 拭玻璃窗上的灰尘使窗外的风景变得清晰的方 式,来表现当下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之恶劣,

希望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引起互动者对环境问 题的重视和思考。

03

图片7

—《立方空间》—

作者:陈立

指导老师:刘毅

点位:实训楼南面草坪

材料:钢管、白色烤漆

经过前期的调研,发现校园内缺少课余时间让同学们短暂休息、停留看书的空间,所以作品构筑一个长宽高分别为3 米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同学们可以看书、上网,也可以几个人一起讨论、聊天。整个空间既有属于自己工作的私密空间,也有供几人

围坐讨论的公共空间,这是对如何合理利用空间的一种讨论。

04

图片8

—《微缩山水》—

作者:王浩

指导老师:丁乙

点位:柴窑木桥

材料:白瓷

以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蓝本,以写意的造型取舍、概括,在通向学校柴窑桥梁的扶手上将江南山水以陶瓷的方式展现,

实现国画与雕塑的语言转换,并让人们无论是在进入还是离开柴窑时,都能感受到陶瓷的魅力和它们所展现的山水美感。

05

图片9

—《瓶椅》—

作者:朱鑫娜

指导老师:刘毅

点位:实训楼南面树林

材料:钢筋条、白色烤漆

在公共休息区较少的校园内建造一个轻松的户外休息场所。作品以意像的瓶罐形态为坐椅基本造型,如同三处盆景景观变异为公共坐椅,

既能在功能上给同学和老师们一个户外休 息的场所,也可以在视觉上带给人们新奇的感受。

06

图片10

—《草坪上的石堆》—

作者:沈颖东

指导老师:施勇、汪苡恝

点位:图文中心楼东北草坪

材料:棉线通过观察在校园的石堆,作者发现这些日常景物很难引起师生们的注意,因此运用编织的手法将石堆用彩色毛线包裹起来,

希望这样简单的改变让人们再度关注到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一物一景。

07

图片11

—《乌鸫之谜》—

作者:朱旻珺

指导老师:丁乙

点位:图文中心楼正面窗台

材料:玻璃钢、彩色烤漆

在自然界,任何生命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 利。而鸟类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生活的乐趣,也拓 宽了人类艺术创造的空间,

作品意在与人探讨鸟 类雕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平衡现代 社会人类与鸟类的生存关系。

08

图片12

—《缤纷路》—

作者:徐娟

指导老师:权弘毅

点位:学校北门人行道

材料:陶瓷马赛克颗粒

作品在校园人行道破损处用色彩鲜艳的陶瓷马赛克镶嵌修补人行道,使坑洼的人行道重新变得平整,便于行走。

作者想通过这种重新装 饰地面的形式让原本普通的人行道变得具有艺术气息。

09

图片13

—《现场》—

作者:朱培琳

指导老师:丁乙

点位:高尔夫球网

材料:涤纶

作品利用高尔夫球场的围网缝贴了一组形态各异、观看球赛的学生剪影群像。选用纤维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

探索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应用的更多可能性。希望作品可以融入空间环境,成为公共的一部分,提升空间的

魅力, 消除单调空间带给人的压抑感、距离感,使公共空间环境充满活力和趣味,激发学生的审美和生活情趣。

10

图片14

—《冻景》—

作者:赵媛

指导老师:施勇、汪苡恝

点位:图文中心楼西北观赏湖

材料:钢板、激光切割、黑色烤漆

这个作品的本意是想在校园里添加一些有趣的、有些故事性的元素,利用植物或动物的剪影,将作品植

入到适合的场景之中,使人们在不经意中发现艺术的存在,发现自然与艺术之间能够产生有机的对话。

11

图片15

—《大眼睛——桥的灯光艺术》—

作者:吴韵珑

指导老师:刘毅

点位:图文中心楼西桥

材料:LED柔性霓虹灯带、铝合金卡子

博厄斯曾经说过:“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此看出。”而图文中心楼又以眼睛的形态成为校园里标志性的建筑。作者在校园

“大眼睛”图文中心楼的西面桥梁上制作一 组“眨眼”的灯光作品。它既能解决夜晚桥梁周边无照明设施的问题,也与“大眼睛”建筑形成了呼应。

12

图片16

—《心声》—

作者:杨云帆

指导老师:施勇、汪苡恝

点位:逸飞楼北面草坪

材料:空心铝管、网眼布

多种颜色对话框,表现了各种语言的多样性。当移动脚步会发现前面的颜色会慢慢的融合、叠加,变成了一个个色彩变化的对话框。同

学们穿梭于对话框装置之中,仿佛正在发生着一系列人与物的对话。希望通过这件作品来呼吁同学之间能有更多的沟通,改善人际关系。

13

图片17

—《形态置换》—

作者:卞逸飞

指导老师:施勇、汪苡恝

点位:逸飞楼北面草坪

材料:钢筋条、绿色塑料网、塑料瓶等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工业上还是生活中垃圾废旧品越来越多,如何处理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棘手而且严重的问题。

在我们校园、宿舍每天所产生的垃圾也是非常之多。所以作品是以学生所产生的一部分垃圾制作而成,以一块巨石的概念将垃圾

填充其中,让垃圾也能变废为艺术。

14

图片18

—《层竹》—

作者:周昂

指导老师:权弘毅

点位:逸飞楼西侧玻璃墙面

材 料:彩印

作品通过前期调研,将逸飞楼所在环境四周的景物进行对比,决定将作品形式定位为一次趣味性的视觉信号转移,将楼西侧的景色如同镜面

反射一般移到玻璃窗上,并且将视角进行拉伸,使往来的师生对熟悉的视觉信号产生新的感受,并使逸飞楼西侧室内空间更加整体协调。

15

图片19

—《错视》—

作者:于自立

指导老师: 施勇、汪苡恝

点位:逸飞楼三楼东侧

材料:黑色胶带

逸飞楼无疑是学校教学场所中人流量最高的教学楼。作者发现逸飞楼的走道略显单调,所以选用逸飞楼三楼东侧走廊,制造一个视角指定

错视。图案选用学生绘画工作室的一个场景,以视角指定错视的方式布置于走廊之中,可以为平日里略显单调的教学楼增加些许趣味性。

16

图片20

—《复制噪声》—

作者:王清风

指导老师:施勇、汪苡恝

点位 : 逸飞楼大厅

材料 : 计算机、分贝测试仪、USB数据线、麦克风、音箱

通过复制并且放大噪声的方式,警示正在发出噪声的人,并让发出噪声的人清晰地听到远处自己的声音,刺激他们的感官

以及心理,实现“体验式教育”的作用以及意义。经过此番的实验以及运用,试图改善人们平日里在公共空间内的不良习惯。

17

图片21

—《调整——公走廊的灯光艺术》—

作者:孙潇潇

指导老师:刘毅

点位:逸飞楼三楼西侧

材料:乳白色pc、LED硬灯条、U型铝槽

逸飞楼三楼走廊的光线来自于走廊的两端, 走廊的中段光线非常昏暗,因此作品将在这里来填补走廊中段的昏暗。

同时使用虚拟软件的语言来表达空间正在被调整中的状态,添加照明的同时又更增加了空间的新鲜感与趣味性。

18

图片22

—《公共云》—

作者:李文涛

指导老师:丁乙

点位:逸飞楼东侧墙面

材料:玻璃钢、不锈钢镀膜膜、LED灯条、有机玻璃 作品《公共云》意在通过无线网营造一个交流空间,暗示处在网络时代的

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另一种无形的“云”包裹着,且日益密切。作品的外在表现为中国古代传统云纹,希望以此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19

图片23

—《塑墨—万木争荣》—

作者:李杰

指导老师:权弘毅

点位:逸飞楼大门

材料:环保袋、固体胶

以塑料垃圾袋为材料媒介,以水墨画为形式语言,利用逸飞楼入口大面积的玻璃创作壁画作

品。作品内容引述于大自然的丛林图像,以模拟浓淡墨韵的处理语言展现丰富的自然意境。

20

图片24

—《瓷梯》—

作者:李婉倩

指导老师:权弘毅

点位:逸飞楼咖啡厅楼梯

材料:陶瓷

以新的思维面对历史,相互吸收,全方位地激活艺术的想象。作者将陶瓷中现成的图案和人们日常使用的瓷

器,移植到学校户外公共楼梯, 从装饰性探索到观念的更新,希望创造出更多融合于公共空间的壁画作品。

21

图片25

—《断·椅》—

作者:罗振溪

指导老师:施勇、汪苡恝

点位:实训楼南面草坪

材料:樟子松木、钢筋条

作品利用学校的公共空间、自然环境,创造出一组连续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公共休闲座椅,

结构上参照了人体工程学的一些原理,使它更舒适、更好地释放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

22

图片26

—《俭》—

作者:徐榕

指导老师:权弘毅

点位:校园食堂一楼东侧面包房旁

材料:即时贴

标贴是现实和概念的连接线。作品以街头广告贴的形式,运用点、线、面与色彩节奏等视觉艺术语言丰富餐厅的空间关系,以此

传递视觉认知上对事物的认识,抒发关于节俭的真实感觉,以直白的方式与环境相容,使同学们在就餐时不禁疑惑、凝视、思考。

23

图片27

—《异变》—

作者:赵丰超

指导老师:施勇、汪苡恝

点位:食堂对面

材料:樟子松木、钢筋条

现有的建筑在空间上大都是固定无变化的, 所以作者尝试创造出一个临时性的、可展现非常多空间变化的建

筑,在这个空间中人与建筑是可以互动的,人们可以随意地改变建筑的外形,更可以将它移动到任何地方。

24

图片28

—《移动的环保车》—

作者:沈颖

指导老师:刘·毅

点位 : 学院食堂旁

材料 : 三轮车、铁架、二手物品

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大量的遗弃物、闲置品无从处理,给学校和寝室的清理带来额外负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完好无损的,对拥有者失去了

价值。因此作者制作了一个可移动的置换平台,方便学生交换闲置品,让物品有再次被使用的机会,也愿以此传播环保、节约资源的理念。

25

图片29

—《视觉减速》—

作者:王娜

指导老师:丁乙

点位:校园内路面

材料:高仿真打印

图像在某些文化环境中被认为具有魔法的功能。在对形状、颜色、运动等错觉中,“暗 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不完全的图形由观看者的“投射”所补充,用视觉图像转换成一种减速错觉的信号。作品以学校道路调研为出发

点,以图像形式设置了一系列使车辆在校园能 放缓车速的图像,使校园道路更安全。